当前位置:宇宙奥秘探索网 > 未解之谜 > 手机访问:m.xcant.net

【鼓腹咝蝰】资料品种简介

来源:未解之谜网时间:2022-10-31 11:41:28编辑:最记录: 手机版

     导读:【鼓腹咝蝰】资料品种简介,鼓腹咝蝰(Bitis arietans),又名鼓腹蝰蛇,俗称鼓腹毒蛇,是一种有毒的蝰蛇,被称为非洲最普遍的毒蛇,几乎遍布整个非洲。繁殖方式是卵胎生,繁殖能力超强。平均长1米及很粗壮,喜欢栖息于草原,一般夜间出没, 移动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生活在由摩洛哥及西阿拉伯遍及撒哈拉沙漠及雨林区域以外非洲的大草原及草原。由于它们广泛的分布、经常出现、体大、毒性强及容易咬人,比其他非洲的毒蛇造成更多的死亡事故。现时已知其下有两个亚种。
 
      中文学名 鼓腹咝蝰 
      拉丁学名 Bitis arietans 
      别    称 鼓腹蝰蛇、鼓腹毒蛇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柱动物亚门 
      纲 爬行纲  
      亚    纲 双孔亚纲,鳞龙次亚纲 
      目 有鳞目  
      亚    目 蛇亚目 
      科 蝰蛇科 
      亚    科 蝰亚科 
      属 咝蝰属 
      种 鼓腹咝蝰  
      命名人及年代 Merrem, 1820
 
     1、鼓腹咝蝰形态特征:
 
     成年鼓腹咝蝰[鼓腹巨蝰平均长1米及很粗壮,最大的标本曾达至1.9米长,重超过6公斤,周长达40厘米。在沙特阿拉伯的标本则较为细小,一般短于80厘米。雄性一般较雌性大,而尾巴亦较长。鼓腹咝蝰的头略呈三角形,粗壮及较为圆钝,比颈部更为粗大。嘴部鳞片细小。眼眶有10-16块鳞片,头顶有7-11块目间鳞片。眼下至上唇由3-4块鳞片分隔,而上唇与下唇则有13-17块鳞片。下唇首3-4块鳞片与颔相接。每根颚骨上各有两只毒牙,全都是有功能的。鼓腹咝蝰的身体上有29-41列背部鳞片,除了最外一列外,其他都明显的起棱角。腹部鳞片约有123-127块,下尾部则有14-38块,雌蛇则只有少于24块下尾部鳞片。肛门只有一块鳞片。鼓腹咝蝰的颜色受地理位置影响而不同。头上有两条明显的深纹,一条在冠上,另一条则在眼睛之间。头两侧有两条深色斜纹,由眼睛伸展至上唇。头底部呈白黄色,有零散的斑点。瞳孔颜色由金色至银灰色。身体的颜色由草黄色至浅褐色、橙色或红褐色。表面有18-22个深褐色至黑色的斑纹延伸至尾巴。这些斑纹一般成山形,在某些位置接近U 形,在尾巴上更有2-6个成纵横交错的;一些群族更是有褐色及黑色的斑点,盖过了身体上的其他颜色,令它只有锈褐色或黑色的外表。腹部呈黄色或白色,有一些较疏的深点。幼蛇的头有金黄色斑纹;腹部延伸至两侧的鳞片呈粉红色至红色。一般而言,鼓腹咝蝰的外观较沉色,但在东非高原及南非开普省的则有鲜艳的黄色及黑色斑纹。
 
     2、鼓腹咝蝰分布范围:
 
     鼓腹咝蝰可以说是非洲最普遍的毒蛇 。它们分布在大部份撒哈拉以南非洲至好 望角的地方,它们亦会出没于阿拉博半岛,包括沙特阿拉博西南部及也门。
 
     在一些雨林地区看不到鼓腹咝蝰的踪影,如西非沿岸及中非。由地中海沿岸至北非亦看不见它们。在阿拉博半岛,最北的出现地点是塔伊夫。亦在阿曼南部的佐法尔出现。
 
     3、鼓腹咝蝰繁殖方式:
 
     卵胎生。雌性鼓腹咝蝰会产生信息素来吸引及以颈缠住雄性。曾经在马林迪就有一条雌蛇吸引了七条雄蛇跟随它。它们会产大量的幼蛇,每胎有超过80条幼蛇,一般的都是50-60条。幼蛇长约12.5-17.5厘米。较巨大体型的鼓腹咝蝰,尤其是来自东非的,就曾生产最多幼蛇。一条在捷克动物园内来自肯尼亚的雌蛇,曾一次生了156条幼蛇,是现今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4、鼓腹咝蝰生活习性:
 
     栖息地:除了沙漠及雨林外,其他所有的栖息地都可以见到鼓腹咝蝰,它们一般都会出没岩石堆的草原。
 
     鼓腹咝蝰一般都会依靠伪装来保护自己。它们的运动主要是直线行进的,利用较阔的腹部鳞片及其体重作出像毛虫般的伸缩。当被骚扰时,它可以变回一般蛇的运动,即以惊人的速度行走。鼓腹咝蝰虽然是陆地生物,鼓腹咝蝰会大声及不断发出嘶嘶声,作出紧密的盘卷姿势,上身部份呈S形。同时,它们会后退寻找保障。它们可能会突然以高速作出袭击,并回复保护姿势,再行准备攻击。它们的攻击力度很大,而毒牙往往插得很深,单是物理攻击就可以杀死猎物。它们的攻击可以穿透软质皮革。鼓腹咝蝰攻击的范围可以是其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幼蛇攻击时会将整个身子倾前。它们很少会缠住猎物,反而是很快的放开,并回复攻击姿势。
 
     食性:鼓腹咝蝰主要都是夜间出没的,很少会主动栖息,多是埋伏等候猎物的出现。它们的猎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及蜥蜴。
 
     5、鼓腹咝蝰饲养方式:
 
     鼓腹咝蝰只要每星期喂饲一只老鼠,就可以维持数年。但之后任它吃的话,大多会死亡,或会反吐。它们较为野性,就算是在饲养下亦会向接近的人发出嘶嘶声。
 
     6、鼓腹咝蝰毒性:
 
     鼓腹咝蝰比其它非洲毒蛇造成更多的死亡个案。它们在非洲分布广泛、伪装性强、生性暴躁,易与人类接触;它们毒腺发达,可以制造大量致命的毒素;毒牙较长,被它咬到,毒液很快就会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故比其它毒蛇更易令人死亡。
 
 鼓腹咝蝰的毒素是蝰蛇中最毒的一种。这些毒素对老鼠造成的LD50变化很大:静脉为0.4-2.0mg/kg、腹膜为0.9-3.7mg/kg、皮下为4.4-7.7mg/kg。另外有指它毒素的皮下LD50介乎1.0-7.75mg/kg之间。排毒量一般是100-350毫克,最多为750毫克。只要100毫克就已经足以令成年的男性于中毒后25小时死亡。平均的排毒量都可以杀死4-5个男人。
 
     被鼓腹咝蝰所咬可以造成局部及系统性的征状。根据局部的程度及种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系统性类别,即较少或没有表面外漏,及有出血迹象,如瘀斑、流血及肿胀。两者都会有剧痛及敏感,而后者更会有扩散的表面或深层坏疽。严重的因过度出血或凝固会导致肢体不能伸缩。其他的征状包括水肿、休克、从伤口溢出血水、反胃及呕吐、皮下出血、血疱及区域性淋巴结肿胀。数日后除了被咬的位置外,其他位置的肿胀会渐渐消退。另外低血压及晕眩亦有发生。若处理伤口不当,坏疽会扩散,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与健康组织分离,最终形成腐肌及渗出浆液。腐肌可以是深层或表面的,严重的可深入至骨头。严重的坏疽及次级感染需要切肢或切指。
 
 患者在失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2-4日后就会死亡。不过死亡事故是很特别及出现机会率只占失救个案的少于10%,很多都是因临床治疗出现问题或疏忽所导致。[3] 
它在非洲大陆上毒死的人比其它毒蛇毒死的人总数还多。这种蛇在白天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可是一到晚上,它们就精神抖擞,到居民住宅去找老鼠。这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蛇不怕惊吓,当人走近它时,它并不急于躲开,所以,很容易在黑暗中踩上。这时,蝰蛇立即反应,猛地咬人一口。鼓腹蝰蛇有大毒牙和剧毒的毒液,一旦挽救不及,被咬的人则必死无疑。 尽管这种蝰蛇非常可怕,人们过去却曾善加利用过,当步枪在中部非洲还没有广泛使用时,土著居民就捉一条活蝰蛇,把它拴在野牛经常出没的地方或必经之路上。当第一头野牛走近时,那条被拴的蛇就会向牛猛扑过去,狠咬一口,牛很快就死了。于是,猎人就获得了鲜美的牛肉。很快,那条蛇也将成为桌上的佳肴。
 
     7、鼓腹咝蝰地理分布:
 
     鼓腹咝蝰可以说是非洲最普遍的毒蛇。它们分布在大部份撒哈拉以南非洲至好望角的地方,包括摩洛哥南部、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里、阿尔及利亚南部、几内亚、塞拉里昂、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德、苏丹、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X共和国的东南北部、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及南非。它们亦会出没于阿拉伯半岛,包括沙特阿拉博西南部及也门
 
     8、鼓腹咝蝰为什么被称为第一埋伏高手?
 
     鼓腹咝蝰一般都会依靠伪装来保护自己。是游泳及攀树能手。主要都是夜间出没,很少会主动猎食,多是埋伏等候猎物的出现。
 
     9、鼓腹蝰蛇与圆斑蝰蛇哪个更毒?
 
   鼓腹蝰蛇就是产于非洲的嘶蝰,毒性更强!  鼓腹咝蝰(Bitis arietans),又名鼓腹蝰蛇,被称为非洲最普遍的毒蛇,几乎遍布整个非洲。繁殖方式是卵胎生,繁殖能力超强。平均长1m,很粗壮,喜欢栖息于草原,一般夜间出没, 移动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生活在由摩洛哥及西阿拉伯遍及撒哈拉沙漠及雨林区域以外非洲的大草原及草原。由于它们广泛的分布、经常出现、体大、毒性强及容易咬人,比其他非洲的毒蛇造成更多的死亡事故。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10、鼓腹蝰蛇图片:

鼓腹咝蝰

鼓腹咝蝰

鼓腹咝蝰

鼓腹咝蝰

鼓腹咝蝰
 
     11、鼓腹蝰蛇视频:



 
作者:未解之谜网(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本文标题:【鼓腹咝蝰】资料品种简介 - 未解之谜
本文地址:/a/202210/40265.html

  • 本月排行